敗給距離
物以類聚,我們都是跟那些接近自己的人做朋友,不論是愛好、學歷、價值觀、經濟狀況等,當我們在其中一方面距離大了,就會緣盡。
初出茅廬,我們的經濟狀況未必相距很遠,但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發展,開支也因人而異,有家庭的人開支比較大,或不用養父母也沒有孩子的人,開支比較小,所以生活水準也較高。當經濟上有距離,兩人即使有共同興趣,也很難可以交流。
比方說,兩個女人都喜歡護膚,大家都喜歡上美容院,但美容院有高級也有平價的,經濟優渥的一方,即使光顧過好的美容院,也不敢介紹給另一方,因為這是沒有用的,她不會負擔得起。又譬如大家都喜歡吃,但餐廳也有多個級數的,美食也有很多種,吃一千元的法國菜是美食,麥當勞的最新食品也是美食,當大家的消費方式不同,也很難可以互相分享。
又如有錢的人用過一種很好的洗髮精,認為會很適合朋友,但也不敢向她介紹,因為她知道對方一定會嫌貴。
兩人都喜歡做運動,但運動也是有貴有便宜的,富有的人喜歡打高爾夫球,窮人也只是到運動場打球,兩人很難相約一起去做運動。或一雙閨密都喜歡時裝,但一個喜歡看幾千元一條裙子的牌子,另一個喜歡逛小店,穿三百元的衣服已很滿足,所以兩個女孩子也不可以結伴去逛街。
送禮物也是令人尷尬的,經濟好的一方,送一千元的生日禮物給朋友,對他來說只是九牛一毛,但對經濟較弱的一方卻會造成壓力,他也不能買一百元的禮物還禮,所以要保持禮貌對他來說也是負擔。
貧窮的一方,看見好友在臉書分享的,都是高級消費,他心裡不是味兒,這些都是他渴望得到的,你不能說他不該與人比較,因為他畢竟是一個人,看見別人的生活遠勝於他,他會酸溜溜是很正常的。他覺得大家已不再是同類,所以也會把這個好友降級成普通朋友了。
其他的距離,比如是內涵。以前你跟一個朋友很投契,因為以前的你也很膚淺,大家都是言語無味的,那就可以一起聊八卦,不覺得有問題。但是到你成熟了,懂得多了,生活充實了,才驚覺大家隔著一道鴻溝,你不想再和他聚餐,聽他說著無聊乏味的題目,所以你也淡出了。
不論夫妻還是朋友,都要是合得來的人,那才會舒服的,因為合得來就不用遷就,否則任何一方都會痛苦。
太古坊 |
留言